在 School 28 的專案計畫中,其中一項是要完成「質性訪談」。
什麼是質性訪談?質性訪談是社會科學研究中廣泛運用收集資料的方法之一,主要著重於受訪者個人的感受、生活與經驗的陳述,通過與受訪者對話,研究者能夠獲得、了解及解釋受訪者個人對社會事實的認知。
完整的質性訪談包含擬定訪剛、尋找受訪對象、訪問受訪者、逐字稿產出、後續分析。今天的文章會聚焦在「訪問受訪者」這個階段。
這是我第一次正式訪談他人,這才意識到原來訪談過程相當講究,同時對訪談新手而言有許多「誤區」。雖然訪談技巧需要仰賴經驗累積,不過若能在事前了解一些訪談 Tips,相信能讓訪談更順利!
接下來,會跟大家分享一些實用的訪談 Tips。
提問開放式語句
什麼是開放式語句?開放式語句就好比考卷上的簡答題、申論題,比如:你對代理孕母有什麼想法、你是如何考上研究所、為什麼要選擇這份工作。
提問開放式語句是為了讓受訪者「多說」,畢竟訪談的目的就是盡可能地從受訪者身上獲得更多資訊。
對於訪談新手而言,在訪談時容易提問封閉式語句,像是:你喜歡目前的工作環境嗎、你覺得公司制度合理嗎。
對於這種類型問題,部份受訪者會回答「喜歡 v.s 不喜歡」、「合理 v.s 不合理」。如此一來便限制資訊的獲取量,也較難引導受訪者分享個人經驗。
因此,在訪談上我們要避免提出封閉式語句,盡量以開放式語句來提問。
不問引導式問題
這是我在訪談時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相信許多新手跟我一樣在訪談過程一不小心就問出引導式問題。
不過究竟什麼是引導式問題呢?
舉例來說,假設你想研究睡前吃零食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其中建立的一個假說是:睡前吃零食更容易長痘痘。當你在訪談過程詢問受訪者:你認為睡前吃零食與長痘痘有什麼關聯?這時你已經將先入為主的想法代入提問中,所以就成了引導式提問。
引導式提問容易影響受訪者原先的想法,同時將他導向你認為的方向。這麼一來獲得的訪談資訊就不夠客觀。
那麼要怎麼做才能避免落入引導式提問的陷阱中呢?
這邊建議提問時可以跟著受訪者回答的脈絡詢問,比如,當受訪者回答我認為睡前吃零食隔天好像會水腫,你可以問說: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呢?通常是吃哪類零食會發生這樣的狀況?
不斷追問細節
訪談過程容易遇到受訪者分享完經驗,訪談者回應「喔喔我懂了!」,於是受訪者就停止分享他原本想說的內容。
相反的,我們應該在訪談過程不斷追問受訪者談話的內容,這樣才能了解事情的全貌或者背後更深層的原因。
否則容易遇到事後聽錄音檔,才發現取得的都是表層資訊,導致無法進一步分析的情況發生。你可能會擔心「持續追問」受訪者會不會覺得很煩?這樣會觸碰到他人隱私嗎?
在正式訪談開始前,受訪者都會事前瞭解本次訪談的目的,若不小心問到一些他不想回答的問題,也可以即時在訪談過程中提出來。
傾聽、容忍沉默
對一個急性子的人而言,要做到「傾聽、容忍沉默」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當受訪者在思考或沉浸在個人情緒時,會出現沉默的情況。這時訪談者不要急著問問題,可以思考這樣的沉默對受訪者來說意味著什麼。
雖然訪談過程多數都是你問我答的形式,但是你可以從受訪者的表情、肢體語言、沉默等呈現中,了解到更多文字以外的訊息。面對這樣的沉默,我們應該練習給予耐心傾聽與等待。
當然,如果沉默時間太長(比如超過三分鐘),可以溫馨地向受訪者確認當前問題是否還有需要補充,或是他目前感受如何。
避免冗言贅字
如果你的訪談需要以逐字稿形式呈現,那麼在訪談過程中,盡量避免不必要的言語出現,比如:「嗯嗯嗯」、「喔喔」、「了解」。否則在完成逐字稿的過程中,需要花費許多時間處理。
許多時候,為了讓對方意識到我們正在專注聆聽,這些用詞會出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中,特別是與陌生人交談。
如果不以言語給予回應,應該怎麼做會比較好呢?這時你可以考慮以眼神交流、點頭的方式替代,讓對方了解你有在傾聽他們的分享。
總結
以下是文章中分享實用的 5 個 Tips:
- 問開放式語句
- 不問引導式問題
- 不斷追問細節
- 傾聽、容忍沉默
- 避免冗言贅字
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對做訪談的讀者們有所幫助,如果你發現自己在前幾次訪談都發揮地不太好也不要灰心。訪談需要經驗的累積,有時候也要看自己去受訪者的契合度。
最後,祝福大家都能順利完成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