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與同事保持怎樣的關係
看完上面介紹的四層關係,你與職場上的同事是保持哪一層呢?在職場上有人奉行著「上班同事,下班不認識」的法則與同事互動;有人則因為離開家鄉工作,因而與同事建立起更深的情誼。
我認為與同事保持適當的友好關係,對於提升整體工作滿意度有著正面影響,同時也幫助我們從職場上獲得部分的歸屬感。不過與同事相處的過程,應該保持哪層關係比較合適呢?這塊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思考:
工作中的緊密程度
你與同事們屬於同部門嗎?你們負責的工作內容是否有利益關係?你們在工作中互動的頻率有多高呢?我們可以從日常執行的任務中,進一步思考工作中你與同事之間所扮演的角色分別是什麼。
如前面所提到的,如果是與我工作關係較緊密的同事,比如說:負責同專案的同事or前輩,基本上每天一定會見面且交流許多工作上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基於個人考量,我認為較難發展更深層關係,不過共進午餐或是閒聊生活的確是可以做到的(第二層關係)。
與同事的契合程度
你是否曾在職場上遇到與你興趣、嗜好相投的同事呢?假設你作為一位熱愛登山的職場人,如果有相處得來的同事約你一起爬山,那麼何樂不為呢?
這邊想說的是,如果你恰巧發現身邊的同事與你有共同愛好或興趣,那麼進一步發展成第二、三層關係也會相對容易許多。畢竟,人類的本質依舊是與他人產生連結,如果對方不排斥交流,那麼進一步談論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或是相約出去遊玩,我認為這對雙方都是有益的。
我如何看待與同事之間的關係
前面說了這麼多,接下來想分享我與同事之間的關係,以及一些個人看法。
這邊也想補充,每段關係會因相處的同事、個人性格、職場環境等許多因素而有所不同,並不是淺層關係就比不上深層關係,主要是找到對自己有幫助,且舒適的狀態與同事相處,這才是最重要的。
再來談談我自己吧!職場上的我,如前面所提到的,並不屬於熱愛社交的那類人,甚至對社交場合有些反感。因此,我跟同事幾乎都是保持著第一或第二層關係。
後來因緣際會在公司舉辦的講座活動中,認識了一位前輩。當他發現原來我也對登山感興趣,便邀請我參與某次的登山活動。我看了一下同行的名單,基本上都是與我不同部門且不認識的同事。當時心裡想說:「反正就去看看,而且登山過程基本上也不需要太多交談」。
自從那次活動後,我對同事們有了不一樣的看法。由於大家互不認識,因此最初自我介紹時,都是以我是某部門負責什麼的XXX開頭。在這個過程,我進一步了解了其他團隊的職能、以及負責的工作,而多數時候,大家就像「正常朋友」那樣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
那次登山活動進行地很愉快,雖然之後因為疫情原因,所以較少舉辦。不過與其中幾位較好的同事,我們開始不定期地約午餐了解彼此的近況。而在工作中,偶爾需要找對應窗口時,也能很快請他們幫忙牽線或是直接詢問到聯繫方式。從那時我開始意識到「人脈」的重要性,與同事發展進一步關係,有時候確實能為工作帶來意想不到的幫助。
不過這並沒有因此改變我不愛社交的性格,只是我轉而對同事抱持著更「開放」的態度,換句話說,我並不抗拒與同事成為朋友。
後記
這個主題的靈感來自,我認為辦公室中與同事之間的關係十分奇妙。如上一段內容提到,拓展辦公室人脈或是與同事發展更深層的關係確實能為我們的工作,甚至是職涯帶來莫大的幫助。但我依然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秉持著真誠與對方進行互動,同時,找到最適合與舒適的相處狀態。
最後,希望所有小讀者們都能愉快地與同事們相處,也歡迎來信或留言分享你與同事之間的關係!
Pingback: 職場日常#20 下班後同事的聚餐邀約可以不去嗎? - 墨菲莫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