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你問起身邊的朋友為什麼想換工作,通常會得到:「薪水太少」、「我跟主管(或同事)不合」、「繼續待下去學不到什麼東西」諸如此類的回答。
也許這個理由最終讓他們辭職,但是這麼做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下一間公司提供你更優渥的薪資福利,不過卻換來天天加班。沒多久,你又會萌生另一個想離職的念頭。既然這樣該怎麼辦呢?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讓每一次離職都加分」這本書,作者朴建鎬創辦了一間「辭職學校」,專門為學員解決職場上關於離職的問題,在本書中他條列了九個階段,幫助讀者建立職涯規劃策略。

今天的文章除了想跟大家分享這九階段之外,也想分享書中令我當頭棒喝的觀念。
這本書並非提供一套完整的 SOP,教你如何跳槽找到更高薪工作、如何快速升遷或加薪,而是幫助你挖掘自己的內在需求,進而找到更合適的工作,同時也讓人重新思考工作的本質與意義。
為什麼換工作還是不滿意
人們之所以會想換工作,一定是想越換越好,讓生活過得更好。不過根據求職網站的調查,離職者中有超過 60% 以上的人並不滿意離職後的新工作。

離職 V.S 轉職
如前言所提,或許你目前在工作上遇到的困境是「與主管不合」,而離職後你找了份條件更好、與主管合得來的工作。不過萬一有天這位主管離職,換了位你無法適應的主管,這時候你要離職嗎?
你發現了嗎?我們辭職的理由往往是為了「逃避」某些事情,比如:逃避目前的主管、薪水、工作內容、同事等等。然而「轉職」的理由不應該是逃避,而是為了「追求」才對。

以上面例子來說,你想辭職的理由是因為「與主管不合」,那你找下一份工作的標準就不應該是「要找份與主管合得來的工作」。若以此為標準,很可能會發生上面提到的問題。
因為討厭本土企業文化而跳槽到外商公司的人;因為工作與生活比重失衡,想追求穩定當公務員的人,這些人雖然都知道自己想離開當前工作的理由,但卻對下一份工作沒有充分了解。
作者在這邊提供我們兩個轉職時的小 Tips:
1. 找到符合自己內在需求的工作 2. 找到比上一份工作,更能讓自己有所發揮的工作環境
不過具體該怎麼做呢?下面我們會介紹書中提到九步驟職涯規劃,幫助你重新審視自己下一份工作該怎麼找。
九階段職涯規劃藍圖

第一階段:確認自己的內在需求
你知道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嗎?
本書作者提出探索內在需求的想法,之前在《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中提到的核心技能、核心價值觀相似。
想要真正地了解自己,可以藉由觀察自己的興趣、喜好。不過請記得,更重要的是要找出你喜歡做這件事情的原因 (Why),以及答案背後的做事方式 (How),最後再歸納出共通點。
下面簡單條列幾個作者所提出的問題:
A. 習慣
- 你每天要做或經常做的事情是什麼
- 哪些事別人看起來是浪費時間,但你卻特別喜歡做
B. 興趣
- 喜歡哪些運動或休閒活動
- 喜歡研究的資訊或蒐集的東西是什麼
C. 感受
- 何時感到自在、何時感到不自在
- 何時感受到存在的價值
D 關係
- 喜歡和哪一類人相處
- 認為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以下是 M 作者跟著書中作者所列出的問題,所進行的回答:

最後,可以根據每一題回答的 How & Why 歸納出自己的內在需求喔!
第二階段:檢視日常工作項目和比重
從上階段釐清你想要的東西之後,接下來你要檢視自己實際做的事情,與想做的事情兩者之間的差距。在這一階段中,我們需要列下日常工作的內容以及占比,如下:

第三階段:診斷不想上班的原因
我們很常聽到別人說:我認為目前的工作不適合自己,不過具體是哪裡不適合呢?
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從上面所條列的日常工作項目,檢視究竟是哪項工作內容讓你不想上班,以及背後的原因為何。
別忘了,除了思考原因之外,記得觀察從第一階段所列下的內在需求是否獲得滿足喔!

第四階段:釐清沒有離職的原因
從上面「不想上班的理由」中,你能知道自己哪些內在需求未被滿足;而在本階段中,你則可以從「尚未離職的理由」找出那些被滿足的內在需求。
如果你不喜歡目前這份工作,並沒有關係,不過無須否定這份工作中的所有面向。
分析自己對現階段工作中感到滿意的地方,目的是為了幫助你在未來轉職中,找出對工作滿意的重要關鍵。範例如下:

第五階段:找出你的核心優勢
所謂的「核心優勢」並非指特定領域的知識或技術,而是無論在哪裡都可以派上用場的能力。
在這個環節,作者建議我們可以列下從大學選系至出社會後所累積的所有經驗,再把第一階段歸納出的內在需求代入各項經驗中,並從中找出可獲得的工作能力。

這裡的工作能力並不是類似 Excel、寫程式這類工作技能,而是通過這項經驗,「真正」學到了什麼?對你又造成什麼樣的改變?
作者在書中舉了某個學員的例子,他過去的經驗包含:
- 建築系畢業
- 建築設計師
- HR 講師
再從他的內在需求–喜歡理解他人的想法,就可以歸納出他的核心優勢為:理解他人、掌握需求。
第六階段:找出工作的本質

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適合這項工作,就必須了解「自己的個性」與「工作的本質」。不過,該怎麼找出工作本質呢?這邊作者提供了一個巧妙的問答方式來幫助我們思考,以進一步探索工作對我們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舉例如下:
墨菲:我在某公司負責數據分析相關的工作
提問者:什麼是「數據分析」
墨菲:就是從數據中歸納出結論,或是幫助進行商業決策
提問者:為什麼要歸納出結論呢?幫助誰進行商業決策?
以上就是通過小學生的提問方式,幫助我們抽絲剝繭找出:「對象是誰」、「做什麼事」、「為何而做」、「如何做」(who, what, how),來釐清當前工作的本質。
第七階段:幫自己跟工作合八字
當你在試圖轉換跑道時,也許會擔心新工作與自己想像的不一樣,或者萬一換了還是跟現在差不多那該怎麼辦。
作者在這一階段,鼓勵我們以量化的方式寫下對當前 & 理想工作各項滿意度,舉例而言:如果你因為當前的工作事情總是來得太急,希望下一份工作可以更有系統、規劃性地讓你去安排,那麼你可以就這一點列下對當前工作的滿意度 v.s 未來找下一份工作預期的滿意度應該至少達到多少。
第八階段:設計理想的工作環境
如果讓你作為一間公司的老闆,你會怎麼打造這間公司呢?在這個環節中,我們要試著訂出你心中理想的工作環境。其實這個階段與上一階段十分相似,只是就更多層面來進行探討。

這邊要特別注意,不要因為過去待過公司的某部分環境因素,就刻意制定完全相反的標準。比如:因為太常聚餐的公司文化而認為公司不應該聚餐,不喜歡聚餐的原因可能是會壓縮到下班後的個人時間,因此你的環境條間應該是:工作之餘,下班後可以享受個人的私人時間。
第九階段:尋找自己的北極星
終於來到最後一個階段啦!這裡要請你列下自己過去最具代表性的工作經驗,接著寫下選擇這份工作的理由,以及滿足了自己哪些內在需求。
找到動機後,就可以從中歸納整理出整體脈絡方向了!
個人心得
看完了以上九個階段,你是否跟我一樣著手破解各階段「任務」,期許自己可以趕快找到合適的工作呢?以上每個階段雖看起來不複雜,但實際著手執行時,你可能會發生「卡住」,或是發現其實你對自己並沒有足夠了解的情況。
我的朋友 H 小姐告訴我,這些關卡其實可以通過當前工作、生活中的自我察覺進行做答。舉例來說:如果你從不曾仔細思考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根本無法得知內在需求。因此,這邊也建議大家可以通過子彈筆記記錄,幫助自己更好地進行反思。
最後,祝福大家轉職都能順利,也歡迎來信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喔!
購買連結
蝦皮購買:連結
博客來購買:連結
momo購買:連結
Pingback: 職場日常#16 內轉 v.s 離職,你想知道的內轉大小事 - 墨菲莫非
Pingback: 職場日常#19 三個方法讓你更認識自己,找到適合的工作 - 墨菲莫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