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次離職都加分》心得:離職前必做的九項規劃與思考

  • Post author:
Home » 莫非充電站 » 莫非書單 » 《讓每一次離職都加分》心得:離職前必做的九項規劃與思考

前言

當你問起身邊的朋友為什麼想換工作,通常會得到:「薪水太少」、「我跟主管(或同事)不合」、「繼續待下去學不到什麼東西」諸如此類的回答。

也許這個理由最終讓他們辭職,但是這麼做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下一間公司提供你更優渥的薪資福利,不過卻換來天天加班。沒多久,你又會萌生另一個想離職的念頭。既然這樣該怎麼辦呢?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讓每一次離職都加分」這本書,作者朴建鎬創辦了一間「辭職學校」,專門為學員解決職場上關於離職的問題,在本書中他條列了九個階段,幫助讀者建立職涯規劃策略。

取自誠品

今天的文章除了想跟大家分享這九階段之外,也想分享書中令我當頭棒喝的觀念

這本書並非提供一套完整的 SOP,教你如何跳槽找到更高薪工作、如何快速升遷或加薪,而是幫助你挖掘自己的內在需求,進而找到更合適的工作,同時也讓人重新思考工作的本質與意義。


為什麼換工作還是不滿意

人們之所以會想換工作,一定是想越換越好,讓生活過得更好。不過根據求職網站的調查,離職者中有超過 60% 以上的人並不滿意離職後的新工作。

From Unsplash

離職 V.S 轉職

如前言所提,或許你目前在工作上遇到的困境是「與主管不合」,而離職後你找了份條件更好、與主管合得來的工作。不過萬一有天這位主管離職,換了位你無法適應的主管,這時候你要離職嗎?

你發現了嗎?我們辭職的理由往往是為了「逃避」某些事情,比如:逃避目前的主管、薪水、工作內容、同事等等。然而「轉職」的理由不應該是逃避,而是為了「追求」才對。

From Unsplash

以上面例子來說,你想辭職的理由是因為「與主管不合」,那你找下一份工作的標準就不應該是「要找份與主管合得來的工作」。若以此為標準,很可能會發生上面提到的問題。

因為討厭本土企業文化而跳槽到外商公司的人;因為工作與生活比重失衡,想追求穩定當公務員的人,這些人雖然都知道自己想離開當前工作的理由,但卻對下一份工作沒有充分了解。

作者在這邊提供我們兩個轉職時的小 Tips:

1. 找到符合自己內在需求的工作
2. 找到比上一份工作,更能讓自己有所發揮的工作環境

不過具體該怎麼做呢?下面我們會介紹書中提到九步驟職涯規劃,幫助你重新審視自己下一份工作該怎麼找。


九階段職涯規劃藍圖

Photo by Ian on Unsplash

第一階段:確認自己的內在需求

你知道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嗎?

本書作者提出探索內在需求的想法,之前在《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中提到的核心技能、核心價值觀相似。

想要真正地了解自己,可以藉由觀察自己的興趣、喜好。不過請記得,更重要的是要找出你喜歡做這件事情的原因 (Why),以及答案背後的做事方式 (How)最後再歸納出共通點。

下面簡單條列幾個作者所提出的問題:

A. 習慣

  • 你每天要做或經常做的事情是什麼
  • 哪些事別人看起來是浪費時間,但你卻特別喜歡做

B. 興趣

  • 喜歡哪些運動或休閒活動
  • 喜歡研究的資訊或蒐集的東西是什麼

C. 感受

  • 何時感到自在、何時感到不自在
  • 何時感受到存在的價值

D 關係

  • 喜歡和哪一類人相處
  • 認為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以下是 M 作者跟著書中作者所列出的問題,所進行的回答:

最後,可以根據每一題回答的 How & Why 歸納出自己的內在需求喔!


第二階段:檢視日常工作項目和比重

從上階段釐清你想要的東西之後,接下來你要檢視自己實際做的事情,與想做的事情兩者之間的差距。在這一階段中,我們需要列下日常工作的內容以及占比,如下:


第三階段:診斷不想上班的原因

我們很常聽到別人說:我認為目前的工作不適合自己,不過具體是哪裡不適合呢?

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從上面所條列的日常工作項目,檢視究竟是哪項工作內容讓你不想上班,以及背後的原因為何。

別忘了,除了思考原因之外,記得觀察從第一階段所列下的內在需求是否獲得滿足喔!


第四階段:釐清沒有離職的原因

從上面「不想上班的理由」中,你能知道自己哪些內在需求未被滿足;而在本階段中,你則可以從「尚未離職的理由」找出那些被滿足的內在需求

如果你不喜歡目前這份工作,並沒有關係,不過無須否定這份工作中的所有面向。

分析自己對現階段工作中感到滿意的地方,目的是為了幫助你在未來轉職中,找出對工作滿意的重要關鍵。範例如下:


第五階段:找出你的核心優勢

所謂的「核心優勢」並非指特定領域的知識或技術而是無論在哪裡都可以派上用場的能力。

在這個環節,作者建議我們可以列下從大學選系至出社會後所累積的所有經驗,再把第一階段歸納出的內在需求代入各項經驗中,並從中找出可獲得的工作能力。

Photo by Den Harrson on Unsplash

這裡的工作能力並不是類似 Excel、寫程式這類工作技能,而是通過這項經驗,「真正」學到了什麼?對你又造成什麼樣的改變?

作者在書中舉了某個學員的例子,他過去的經驗包含:

  • 建築系畢業
  • 建築設計師
  • HR 講師

再從他的內在需求–喜歡理解他人的想法,就可以歸納出他的核心優勢為:理解他人、掌握需求。


第六階段:找出工作的本質

Photo by Emily Morter on Unsplash

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適合這項工作,就必須了解「自己的個性」「工作的本質」。不過,該怎麼找出工作本質呢?這邊作者提供了一個巧妙的問答方式來幫助我們思考,以進一步探索工作對我們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舉例如下:

墨菲:我在某公司負責數據分析相關的工作

提問者:什麼是「數據分析」

墨菲:就是從數據中歸納出結論,或是幫助進行商業決策

提問者:為什麼要歸納出結論呢?幫助誰進行商業決策?

以上就是通過小學生的提問方式,幫助我們抽絲剝繭找出:「對象是誰」、「做什麼事」、「為何而做」、「如何做」(who, what, how),來釐清當前工作的本質。


第七階段:幫自己跟工作合八字

當你在試圖轉換跑道時,也許會擔心新工作與自己想像的不一樣,或者萬一換了還是跟現在差不多那該怎麼辦。

作者在這一階段,鼓勵我們以量化的方式寫下對當前 & 理想工作各項滿意度,舉例而言:如果你因為當前的工作事情總是來得太急,希望下一份工作可以更有系統、規劃性地讓你去安排,那麼你可以就這一點列下對當前工作的滿意度 v.s 未來找下一份工作預期的滿意度應該至少達到多少。


第八階段:設計理想的工作環境

如果讓你作為一間公司的老闆,你會怎麼打造這間公司呢?在這個環節中,我們要試著訂出你心中理想的工作環境。其實這個階段與上一階段十分相似,只是就更多層面來進行探討。

這邊要特別注意,不要因為過去待過公司的某部分環境因素,就刻意制定完全相反的標準。比如:因為太常聚餐的公司文化而認為公司不應該聚餐,不喜歡聚餐的原因可能是會壓縮到下班後的個人時間,因此你的環境條間應該是:工作之餘,下班後可以享受個人的私人時間。


第九階段:尋找自己的北極星

終於來到最後一個階段啦!這裡要請你列下自己過去最具代表性的工作經驗,接著寫下選擇這份工作的理由,以及滿足了自己哪些內在需求。

找到動機後,就可以從中歸納整理出整體脈絡方向了!


個人心得

看完了以上九個階段,你是否跟我一樣著手破解各階段「任務」,期許自己可以趕快找到合適的工作呢?以上每個階段雖看起來不複雜,但實際著手執行時,你可能會發生「卡住」,或是發現其實你對自己並沒有足夠了解的情況。

我的朋友 H 小姐告訴我,這些關卡其實可以通過當前工作、生活中的自我察覺進行做答。舉例來說:如果你從不曾仔細思考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根本無法得知內在需求。因此,這邊也建議大家可以通過子彈筆記記錄,幫助自己更好地進行反思。

最後,祝福大家轉職都能順利,也歡迎來信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喔!


購買連結

蝦皮購買:連結

博客來購買:連結

momo購買:連結

Murphy

我是Murphy,是一名職場人。這裡主要分享職場問題、職場話題、求職資訊,還有那些我所熱愛的事物。

This Post Has 2 Comments

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