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相信讀者們在工作中,偶爾會遇到一些讓人恨不得馬上離職的時刻,促使你產生離職念頭的可能來自主管、同事,又或者手邊的工作。

之前我們曾在這篇文章討論過,關於離職前應該做的 9 項規劃與思考。不過若是你已經下定決心離開目前的工作崗位,除了離職之外,我們想提出另外一個選項—公司內轉。
墨菲作為一名曾在同間公司轉過兩次的人,今天想跟你們分享自己的內轉經歷、如何判斷自己該內轉還是離職,以及內轉的優點。
那麼,如果你準備好了就跟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我的內轉經歷
對於有提供內轉機制的公司而言,內轉可以被歸類為兩種情況:「被動內轉」與「主動內轉」。
被動內轉的情況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多數時候是基於公司組織調整,或是 HR、主管認為你更適合其他職位,因而輔導你轉到其他組。
至於主動內轉則是由員工主動提出申請,通常內轉需要獲得原主管與新主管同意,並根據公司流程來完成內轉作業。

我的第一次內轉契機,便是由於公司組織架構調整。雖然個人職務沒有太大變動,不過卻換成其他部門主管來接手這項業務,因此原先負責相關業務的同事們也都跟我一樣,換了新的主管與部門。
當時我認為,自己既然對專案已經相當熟悉,不如趁這個機會提出內轉申請,換到其他感興趣的部門,也可以了解公司內的其他業務。
於是在組織架構調整的同時,我也自行提出了內轉申請。
關於內轉,我們公司會定期寄出相關信件,讓員工了解哪些職位正在徵人,而在員工正式提出內轉申請之前,需要自行與想轉入組別的主管進行面談(算是一個半正式面試)。
如果雙方都認同彼此且有了口頭上的承諾,那麼員工再按照公司流程提出正式申請,並與更高層主管進行面試。
我認為這是個相當有趣的過程。在員工正式提出申請前,可以與不同主管進行面談,了解想轉入的職缺以及該部門的業務。這就好比你在正式確認一段關係之前,可以與眾多感興趣的對象 dating 一樣。

在與不同主管交流的過程中,除了能具體了解不同部門的業務內容,也能知道各個主管的風格。我也在與幾位不同主管聊過之後,才找到感興趣的職位以及想進一步合作的主管。
什麼樣的人適合內轉
不瞞各位讀者,我的另一次內轉發生的背景,是在自己打算尋求其他工作機會,並且已經開啟幾輪面試,這時恰巧遇到過去合作過的主管在徵人,因此便詢問了我的意願。
故事的最後,我並沒有到其他公司去,而是申請內轉到他的組別。
你發現了嗎?當你對於當前工作產生厭倦,或是已經有離職打算,這時候不妨思考一下自己想離職的原因。

舉例來說,若你想離開當前職位的原因,是基於現有工作無法讓你學到更多東西、不滿意目前部門分工、不想跟當前直屬主管合作,對於公司整體你依舊認為不錯,如果換個部門/主管能解決問題,那麼就可以考慮內轉這個選項!
反過來看,若你想離離開當前職位是基於公司文化、不滿薪酬福利、不認同組織架構這類公司層面問題,即使換了部門仍舊無法改善,此時便可以進一步考慮離職。
內轉的優點
說了這麼多,接下來想跟大家分享內轉的優點。
資訊取得
我認為內轉的最大優點,在於能更容易獲得想轉入部門/職位的相關資訊。
相信大家在求職時多少會擔心自己投遞的職位,是否與面試提到、網路查到的資訊有落差。然而受限於人脈,許多時候我們只能獲得片面資訊,甚至等到實際入職後才能了解真實情況。

內轉卻能大幅降低這樣的風險。
假設你對公司某部門的職缺感興趣,這時不妨主動詢問該部門同事,或是約對方一起吃個午餐。你可能會說:「可是我完全不認識那個部門的人」,別忘了你還可以通過同組同事、合作同事,或是其他部門認識的人進一步詢問,以獲得相關資訊。
甚至,你也可以主動約對方主管聊聊。
由於你正在這間公司工作,要「打聽」資訊變得相對容易許多。那些你在公司的潛在人脈,其實都能幫助你,只要你願意開口詢問或是尋求協助。
轉換工作的成本
內轉的另一個好處在於,與離職相比的成本降低許多,你不需要花時間重新適應公司的環境與文化。
雖然不同部門或主管間會有風格上差異,也需要重新熟悉工作內容。不過整體而言,相比從其他公司進來的新人,內轉員工可以更快速適應公司步調,也能在短時間內上手。
這也是為何許多公司比起從外面重新招聘人才,他們會更傾向錄用內轉職員,或是由實習生轉正的員工。除了可以節省入職上的行政流程,他們對於公司整體也更加熟悉。
總結
記得自己第一次考慮內轉,內心浮現了各種擔憂:以後遇到前同事是否會尷尬、工作上遇到前主管該怎麼辦、新同事會不會覺得我很奇怪等。
實際轉到新的組別後,才發現一切都是自己想太多。
我的擔憂幾乎沒有真實上演在職場日常。此外,與前同事們少了合作這層關係後,彼此間更常交流對於職場上的看法。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對於內轉抱持著正面態度,當你在考慮是否離職時,也可以將內轉視為一個選擇。祝福各位小讀者都能在職場上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