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彈思考整理術(The Bullet Journal Method)》心得&應用:用子彈筆記重新掌握生活節奏

  • Post author:
Home » 莫非充電站 » 莫非書單 » 《子彈思考整理術(The Bullet Journal Method)》心得&應用:用子彈筆記重新掌握生活節奏

前言

相信許多讀者對於「子彈思考整理術」這本書並不陌生。即使你沒有實際翻閱過,不過在逛書店、滑 Youtube 或是瀏覽臉書時,也許多少都看過類似與「子彈筆記」相關的標題或內容

墨菲與「子彈筆記」也曾有過幾面之緣,但如同絕多數人,從未進一步研究。

直到某天,我看到作者瓦基撰寫的這篇文章,才開始對子彈筆記感到好奇。於是我到附近圖書館借了這本書,花了幾週的時間閱讀,並實作了幾個月。

現在,我想與你們分享實作後的一些小心得。

圖片取自博客來

我為什麼開始寫子彈筆記

在正式進入主題前,想先跟大家聊聊自己開始寫子彈筆記的原因

如前面所提,我對開始對子彈筆記感興趣是受到他人文章啟發。但閱讀完這本書後,真正讓我產生實作念頭,並有所行動的原因如下:

我的健忘症性格

作為一個擁有「健忘體質」的人,卻依然信任自己的大腦可以記住許多東西(這點相信不少人都有共鳴哈哈)。

可想而知,誤將不同行程安排在同天、朋友生日在一兩天前才想起(或直接忘記)、記錯會議時間等,這一類問題反覆在我的生活上演,而我仍記不住教訓。

我也曾試圖通過 Google Calendar、便條貼、桌曆等方式記錄,設法減輕大腦的負擔。不過由於記錄資訊的位置過於分散,加上自己無法堅持,使得成效往往是曇花一現。沒多久,問題又再次浮出水面。

攝影師:cottonbro,連結:Pexels

重新分配休閒時間

進入職場後,工作以外的時間不外乎是花在自己、朋友或家人身上,其中,前兩項則占據了多數時間。

雖然我與家人們生活在一個屋簷下,每天都會碰到彼此。但我認為這並不能算是一種「高質量」的相處。舉例來說,大家同樣坐在沙發上,但是有人在看電視,有人在滑手機或追劇,其實並沒有進行太多交流、互動。

因此,週末的家庭活動時間變得格外重要。不過由於週末不在家中的時間較長,因此常常缺席家庭活動,或是無法與家人共進晚餐。

我相信所有的關係(即便是家人)都需要花時間去經營、陪伴彼此,因此,希望能藉由調整自己的時間安排,空出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養成寫日記、紀錄的習慣

關於寫日記,我曾經嘗試過 2、3 次,但紛紛以失敗收尾。即使我買了一本「價格不斐」、看起來使人有動力寫作的日記本,最多也只能堅持一週。

然而,每回到了年底進行年度回顧時,除了一些記憶鮮明的片段,剩下的日子往往不太記得自己是如何度過。所以,今年我想改變這種情況。


【子彈思考整理術】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大概可以分成兩部分,前半部在說明如何運用子彈筆記法後半部則是說明為什麼要使用子彈筆記以及如何更好地運用

前半部的內容有點像「工具書」,作者整理了子彈筆記系統中的幾個關鍵概念,包含:索引、未來誌、月誌、日誌、快速紀錄、群組、轉移(這塊後面會搭配我的實作一併介紹),逐一說明這些概念的使用意義,以及如何使用。

攝影師:SHVETS production,連結:Pexels

我在閱讀前半部(第一&二篇)時,採取先瀏覽一遍,再搭配實作針對不清楚的地方重新看過一遍的方式。

若光是以「閱讀」的方式看前半部會覺得有些乏味,同時很難抓到重點。所以也建議大家,可以搭配實作一起進行。

再來進入到後半部(第三篇開始),作者開始闡述實作,以及如何與生活結合。

舉例來說,作者在「反思」(p.161) 這個章節提到,子彈筆記能幫助我們了解時間與精力投入在哪些事物上,藉由分析紀錄內容,進一步看到自己正在從事哪些有意義的事情(如何與生活結合)。

同時,他也結合前面提到的「轉移」概念,藉由子彈筆記轉移的功能,能達到重新檢視成效的目地(實作)。

如果說這本書的前半部是告訴你廚房的器具該如何使用,後半部便是讓你通過這些器具烹飪出自己喜歡的料理。

舉例來說:如果你想規劃在子彈筆記中規劃旅行,你可以參考書中的建議,結合「計畫」(p.301)、「清單」(p.307)、「行程」(313) 這三個章節的內容,套用到自己的子彈筆記中。

另外,作者也提到,每個人的訴求不盡相同,不需要完全參照某一套做法來撰寫子彈筆記。而是掌握系統原則之後,根據自己的需求做調整,為自己客製化適合的筆記內容。


我如何應用子彈筆記

下面將按照我的子彈筆記先後順序,搭配書中的系統一併做介紹:

索引

索引頁近似於「目次」的概念,通常會放在筆記最前面。主要是幫助我們日後輕鬆又有效率地找到之前紀錄的內容。

索引

未來誌

未來誌顧名思義是用來規劃未來的日誌。它會用於記錄安排在未來月份的行程,假設現在是 4 月,有個朋友約了你 5/2 一起聚餐,或是你事前得知 6/18 有員工大會,這時你便可以把這項內容記錄到 5、6 月的未來誌中。

完成一半的未來誌

月誌

月誌主要幫助你了解這整個月的安排。此外,當你在每月月初撰寫月誌時,也可以將該月未來誌的內容「轉移」至月誌當中。月誌通常會分成兩頁,分別是日曆頁與任務頁。

熱騰騰的空白月誌

日曆頁

我會在日曆頁將本月重要的事情寫到對應的日期旁,且盡量只放 1-2 件。另外,我也搭配了書中提到的紀錄表(p.317),列下希望自己當月養成的習慣,分別是:運動(E)、閱讀(R)、喝 2000cc 水(W)。只要當日有做到就打叉。等到一個月結束再來 review 究竟這個月完成了幾天。

這個紀錄表不外乎是強迫自己誠實面對希望達成的目標,並將目標拆解到每一天。同時監督自己盡量要達到一定的完成率。

任務頁

任務頁我會放上希望自己本月達成的任務(這裡的定義與書中介紹地不太一樣),比如:完成多少篇文章撰寫等。

日誌

日誌是子彈筆記的主幹,它主要用來紀錄一整天所接收的龐大資訊。

我的日誌可以簡單分為三塊:1) 工作、2) 生活、3) 日記。工作不外乎是紀錄當天要完成、或是臨時出現的工作需求。生活則是包含一些雜事(比如買隔天早餐的麵包、跟某同事週四下班有約),讓自己不漏掉代辦事項上的事情。而日記這塊我參考了前面提到的部落格,每天會列下:一件肯定、三件感恩、一件自我反省的事。

客製化群組

除了上面提到的未來誌、月誌、日誌這些被稱為群組的系統之外,你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為自己另開一頁製作客製化群組。

以M作者為例,我針對「部落格主題發想」開了一個群組,裡面專門記錄所有我想寫的內容主題,這個群組的目的是幫我記錄每一個靈光乍現時刻。

轉移

前面提到的「轉移」在子彈筆記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它通常會發生在一個月即將結束之際當我們準備邁入下個月時,回過頭檢視自己這個月尚未完成哪些任務。然後將未完成的任務「轉移」至下個月的月誌中。

在轉移的過程,我們也可能發現這個任務並不重要,是否完成對我們的影響也不大,此時就可以將該任務刪除。正如李小龍曾經說過的:「不是每天增加,而是每天減少,砍掉那些不重要的東西」。

我自己在進行每月移轉時,會順便瀏覽上個月的日誌,查看是否有漏完成的地方,若是有則會一併轉移至下個月。

列點

列點是撰寫子彈筆記的原則之一。你可以參考作者介紹的一些符號,或是你自定義的,將這些符號放在每條事項前面。

使用列點的方式是為了快速紀錄,並幫我們節省時間。比如,當你在處理日誌中的工作時,使用列點就很適合紀錄臨時出現的任務。

不過,作者也強調列點必須要把握簡潔且明確的原則,如果列下的內容因為過於簡潔導致事後回頭來看無法辨識出內容,那麼這樣的記錄也就意義不大。

另外,我也發現使用列點的日記寫法,正好可以彌補過去時常半途而廢的寫日記經歷。因為內容不需要太長,所以每天可以只花 10-15 分鐘完成,也比較容易堅持下去。這邊書中也有提到如果你是喜歡寫長篇日記的人,也可以另外開一個「群組」來記錄。

Murphy

我是Murphy,是一名職場人。這裡主要分享職場問題、職場話題、求職資訊,還有那些我所熱愛的事物。

This Post Has 3 Comments

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