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筆記》心得:你寫筆記的方式對嗎?用記錄改變人生的方法

  • Post author:
Home » 莫非充電站 » 莫非書單 » 《巨人的筆記》心得:你寫筆記的方式對嗎?用記錄改變人生的方法

你有多頻繁記錄自己的生活呢?你又是如何記錄的?最近看了《巨人的筆記》這本書,讓我對於記錄、寫作有不同的想法。

截自網路

《巨人的筆記》的作者金翼漢是韓國第一位紀錄學家。什麼是紀錄學?紀錄學是經由書寫、分類、敘述,有效運用紀錄的一門學問。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納悶,記錄跟寫筆記有差嗎?簡單來說,你可以把紀錄當作整理過的筆記。舉例來說:

  • 筆記:這次線下活動成效很好,只要控制好成本,可以提升舉辦頻率
  • 紀錄:線下活動表現佳、成本管控、提高頻次

今天的文章會跟大家分享:

  • 為什麼你該記錄
  • 你該如何記錄
  • 記錄帶來的好處
💡記錄 v.s 紀錄:這兩個詞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上是相同的,但根據法律統一用字的規定,作為名詞 時要用「紀錄」,作動詞時則用「記錄」

為什麼你該記錄?

作者金翼漢在書中提到,他之所以開始推廣「紀錄」是發現有太多好處了!然而卻鮮為人知,記錄對人產生最直接的影響包含:

  • 持續成長:我們每天會獲得大量資訊,看似接收很多有用的內容,記得的部分卻少之又少。記錄可以幫助你整理、消化這些資訊,並獲得累積。
  • 主導人生、獲得自由:記錄就像整理大腦中的房間,將所有想法分類歸檔,讓你在必要的時候能隨時取用。這包含了過去累積的知識,還有你對自我的認知與想法。
Photo by 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你該如何記錄?記錄的 3 大技巧

專注,放棄拼命抄寫

記錄的技巧之一是「專注」

很多人在上課、聽講、會議上會拼命抄寫講者所說的內容,生怕自己漏掉任何重要細節,不過這麼做會造成反效果。

我們以為一字不漏的記下對方說的話,就是「好的紀錄」,但並非如此。

記錄是通過專注聆聽、閱讀,並在思考之後記下內容。比起瘋狂寫筆記,你應該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仔細了解他想傳達的內容,再以自己的語言記錄你認為實用的部分。

Photo by Chase Clark on Unsplash

記錄關鍵詞,撰寫摘要

那該怎麼「記錄」?作者建議我們撰寫摘要。這裡可以將摘要理解為,在讀完一本書後,下次再拿起這本書只要閱讀「摘要」就能知道它的重點。

問題來了,摘要該怎麼寫?你可以從關鍵詞下手。

舉例來說:當你在讀一本書,可以在每個章節寫下它的關鍵詞,並回想每個關鍵詞的內容,寫下印象深刻的部分。

這個過程就是在內化你所接收的資訊,如果只是將作者寫過的東西再重新抄寫一遍,那麼它並不會在大腦中留下痕跡。


學會分類

記錄的面向很廣,包含工作、日常、學習等等。有時候我們想記錄自己的煩惱卻不知從何記錄起,這時候就可以善用「分類」。

這個技巧與面試自我介紹時相似,比起用「敘述」的方式跟面試官分享過去經歷,你可以按照職位、產業來介紹,讓對方更好接收你要傳達的資訊。

如果你想將腦中的煩惱分類記錄,可以分成:

  • 工作:換新主管、專案進展不順
  • 社群經營:找不到明確定位
  • 生活:跟朋友、家人相處時間變少
  • 個人:對生活提不起勁

當你將事情攤開逐一檢視,就能減少心中茫然的感覺。同樣的道理也可以運用在寫作、簡報上,如果你希望自己可以更有條理地呈現,不妨善用分類吧!


記錄為我們帶來的好處

獲得知識、智慧

你知道資訊、知識、智慧的差異在哪裡嗎?這邊舉個簡單的例子:

  • 資訊:昨天台股大跌
  • 知識:台股大跌與日幣貶值有所關聯
  • 智慧:目前的市場仍不穩定,我可以緩緩再投資

當你看到手機跳出股票相關的通知,這是你接收到的「資訊」。接著,你將這項資訊(股票大跌)與其他獲得的資訊(日幣貶值)產生「連結」,就成了知識。

而知識轉換成智慧的過程,則是你對某件事有所領悟,進而了解自己可以怎麼做。

記錄是一個內化的過程,有助於資訊轉換成知識,持續不停地記錄則可以將你內化後的知識應用在生活、職場上,並累積你的智慧。


提升瞬間思考的能力

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都會看到、聽到、讀到許多資訊,然而無法全盤吸收。如果我們希望提升自己的吸收力,就要仰賴瞬間思考的能力。

什麼是瞬間思考?閱讀時不妨在一個章節結束後思考:我剛剛看了什麼內容。這就是一種瞬間思考的練習。如果只是一味抱著書從頭讀到尾,事後會發現想不起書中的重點有哪些。

平時聊天你會發現身邊有些人反應很快,被問到任何問題都能即時給出好的答案,這便是通過瞬間思考累積的成果。

記錄可以幫助我們提升瞬間思考的能力。

當你在一天結束後,回想今天發生哪些印象深刻的事、哪些地方還可以做得更好,剛開始記錄時會發現自己只能想起 10%,慢慢地能想起 20%,甚至能活用之前腦中的想法。


更加認識自己

前面我們提到記錄能讓你主導人生、獲得自由,不少人都會感到納悶,究竟這兩者的關聯是什麼?

作者在書中提到,他擔任紀錄學者 25 年,發現紀錄學首要的目的有兩個:

  • 更了解自己
  • 向他人分享

通過不斷地記錄,你可以從工作、日常、學習各方面檢視自己,並了解自己真實的想法。只是光認識自己還不夠,因為人類需要通過持續的交流獲得快樂,藉此經歷不斷地自我變化,從存在 (being) 達到形成 (becoming) 。


後記

每個人在生活中多少都會「記錄」,可能記錄一場講座、某個會議,或是一篇日記。只是要做到持續記錄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除了運用上述技巧,記錄、記錄、持續記錄,堅持不懈才能從中獲得改變。

人們之所以認為記錄沒有用,在於大家眼中只看得到巨大的變化,而事實是在你每一次記錄、思考時,都產生了微小的變化。當它累積起來之後,你就能看見記錄對自己帶來的影響。

Murphy

我是Murphy,是一名職場人。這裡主要分享職場問題、職場話題、求職資訊,還有那些我所熱愛的事物。

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