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心得:心理諮詢師也需要諮詢? 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 Post author:
Home » 莫非充電站 » 莫非書單 »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心得:心理諮詢師也需要諮詢? 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前言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封面的幾行字馬上吸引我的目光:「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

「什麼?心理師原來也需要去看心理師嗎」,如同絕多數人,我感到有些困惑以及不可思議。於是我停下來翻了翻這本書,最後花了幾週的時間看完它。

所以今天的文章,想來跟你們分享這本—《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這本書在說什麼

本書的作者蘿蕊葛利布,同時也是書中的主角,是一名心理師。

取自誠品線上

本書的內容可以拆成兩條主線來看,一條描述著發生在蘿蕊諮商室內的故事,包含她與看診病人之間有趣的對話,以及諮商過程中病人的轉變。

這些來到她諮商室的病患,包含了好萊塢製片約翰、被診斷出癌症的年輕女子茱蒂、想自殺的年邁婦人麗塔,以及總在感情中不斷遇到一樣問題的夏綠蒂。

與此同時,另一條主線描述著發生在蘿蕊的心理師–溫德爾諮商室內的故事。由於作者本人經歷了分手的痛苦,因此她開始以「病人」的身分進行諮商。

雖然是兩條看似不相關的主線,不過從溫德爾引導主角,以及主角為病人諮商的過程,可以發現心態、想法上的相似之處,這也是我認為本書既有趣又溫暖的地方。


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在哪裡

即使我們沒有心理諮商的經驗,大概也能想像心理諮商是怎麼一回事–病人帶著無法解決的問題、煩惱去尋找心理師,心理師負責指引病人、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Photo by Alexandra Gorn on Unsplash

從書中的許多對話,我們會發現有時病人以為的問題僅僅是表層問題,心理師則是幫他們挖掘更深層的東西

舉例來說,主角當初由於男友的離開,導致她開始看心理醫生。起初她是想通過心理師證明男友的行為多麼糟糕。

在治療過程中,她發現自己除了男友問題,其實更擔心自己的健康。如果繼續抽絲剝繭,最深層的恐懼則是面對下半輩子(主角目前四十多歲)以及死亡這件事。

這本書以十分幽默的語言來描述心理師與病人之間的對話、想法。

比如,當主角遇到難搞的病人時,心裡也會認為對方不可理喻(儘管表面上並不會表現出來),以及當主角發現她的病患的妻子,跟她看的是同一個心理醫生,令我感到好笑又大吃一驚。

閱讀這本書時,你可以感受到自己隨著書中的角色一起快樂,也一起難過。由於本書的描寫方式更像在閱讀一則又一則的故事,完全不會使人感到乏味。


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學到…

我認為本書為我帶來的最大收穫,莫過於從書中角色的人生問題上,幫助我們反思如何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遇到相似情況時該怎麼思考,以及容易在生活中陷入哪些誤區。

Photo by Roman Kraft on Unsplash

如何修補與人之間的關係

在人與人的相處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摩擦。特別是面對親密關係,縱使我們小心翼翼地避免衝突、難過或是受傷,雙方依舊會起爭執,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本書的作者告訴我們,不論兩個人的關係有多好,有時候我們就是會受傷。

不論我們多愛一個人,有時就是會無可避免地傷到家人、伴侶、子女或是摯友。不是因為我們想傷人,或是對方想傷害我們,而是因為我們是人;因為追求親密本身就會受傷。

Photo by Jeremy Perkins on Unsplash

雖然我們無法避免受傷,卻可以選擇後續的應對方式。

這與我們的童年有很大關聯(不得不說很多心理學都認為童年影響很多事情)。如果你的父母懂得承認錯誤、為錯誤負責,當你在成年後遇到人際摩擦,比較容易相信即使關係失敗,依舊可以進行自我修復,並度過這次難關。

反之,若你的童年經驗並沒有修復這樣的裂痕也沒關係,只不過你在成年後會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與精力去練習、面對,而若是想建立一段良好的親密關係,就不能迴避這項作業。


正視內心感受的重要性

許多時候,當我們面對內心的不安、悲傷、憤怒等情緒時,會設法忽視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這份感受為我們帶來的痛苦而做出的防衛機制。

Photo by Aleksandra Sapozhnikova on Unsplash

通過自我催眠、自我麻痺(比如酒精、網路等等)的方式,我們讓自己以為停止感受、假裝情緒不存在,就能夠安然無恙,並且慢慢好起來。

不過事實是,感受會一直在那裡,並化為潛意識行為,使我們坐立不安、無法專注或是導致失眠等各種跡象。

書中有一個橋段是,病人約翰告訴作者,他希望可以關掉自己情緒的開關,讓自己感受不到失去兒子的痛苦。不過作者告訴他,「如果你關掉了開關,也許會感受不到痛苦,但同時也感受不到任何快樂」。

我們不能期望自己的情緒中只感受到快樂,而沒有痛苦。痛苦與快樂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存在。


學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我們可以從書中發現,許多找心理師諮商的病人,他們都期望心理師可以直接告訴他們「我該怎麼做比較好」,包含作者也不例外。

Photo by Kyle Glenn on Unsplash

「我該寫信給女兒嗎」、「我該讓我兒子去讀哪一所學校」、「我該跟這個人約會嗎」…..諸如此類的問題時常出現心理師與病人之間的談話。有一回作者的心理師不禁問她:「你今天是來找我諮商還是尋求建議?」

你看出兩者的區別嗎?諮商是幫助病人釐清、摸索自己真正的感受、想追求的東西,而提供建議則是直接告訴你該走哪條路,即便那條路可能不是正確方向。這也不禁令我反思,生活中有多少時刻我們是讓對方替我們做決定呢?

作者也告訴我們,人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行為,是因為一旦對方替我們做了決定,我們就無序自行負擔後果。簡單來說,就是把責任從自己轉嫁到他人身上。不過人生畢竟是我們自己要過的,所以下次當你發現自己又希望從對方口中得知選A還是B好時,不妨忍住為自己做出決定吧!


個人小心得

看完這本書後,我對於心理諮商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同時我也意識到,其實發生在人們身上的每件事,並不是都有可以傾訴、討論的對象,有時候不是因為沒有親近的朋友或是家人。而是因為與他們的關係太親密,導致有些事情會不知從何談起,或者事情本身就令人難以啟齒。

因此,心理師可以帶給我們的幫助之一,就是從專業的角度去聆聽,並提供建議與方向。最後,我也很感激不管在職涯、感情、生活那些傾聽並給予我建議的朋友與家人,你們對我而言就像是「溫德爾」一般的存在。

附上購買連結: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購買連結

蝦皮購買:連結

博客來購買:連結

momo購買:連結

Murphy

我是Murphy,是一名職場人。這裡主要分享職場問題、職場話題、求職資訊,還有那些我所熱愛的事物。

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