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陣子看完了《讓每一次離職都加分》這本書,我忍不住跟朋友分享書中提到離職前要想清楚的九件事,或者你也可以稱之為「職涯規劃」。
「如果要在離職前完成每一項,那我大概就離不了職了」,我誠實地說。沒想到朋友卻告訴我,建立職涯規畫是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完成的,有時候甚至幾個月、幾年都不一定。
此外,這也會伴隨著你的工作體驗或是從事不同性質的工作而改變,所以別急著想趕快完成這些項目。與此同時,我們也聊了很多關於如何找到適合工作的話題。
其實找工作就像找伴侶,如果你想找到適合的伴侶(想想去拜月老的那些人),你得先對自己有所了解,然後再列下這些擇偶條件。同樣的邏輯套用到工作上,你得先對自己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會知道怎樣的工作適合自己。
所以今天的文章,想跟大家聊聊關於自我認識的內容。如果你跟我一樣在建立個人職涯藍圖的道路上,趕快跟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認識自己的三個方法
接下來,想跟大家分享我所使用過的方法,以幫助自己有更深入的自我認知。
方法一:從他人獲得反饋
我最常對談的對象分別是家人、同事。
選擇家人的原因在於,與他們之間的相處時間最長(從過去到現在),同時他們也看過你最赤裸的樣子。至於同事則是看見你在工作中真實的樣貌,而這也包含了你是如何與他人溝通、面對工作壓力時會有什麼表現等等。
至於對談該聊什麼話題呢?面對家人時,我詢問的問題範圍會比較廣泛,包含性格、天賦(從小到大我擅長什麼事情、做什麼事可以很快上手)、優缺點(對待其他家人是否有耐心、包容力)等等。而若是面對同事,則會詢問自己在工作中的優劣勢,以及在什麼地方表現得不錯,或是需要加強。
寫到這裡,我想跟各位小讀者分享,M作者本人就是通過與同事們交談才發現原來自己在他人眼中,溝通上屬於比較直來直往的類型,同時針對想表達的觀點、想法也一定會傳達給對方,甚至是據理力爭。而這些是我自己平時較少察覺到的。
不過這些特質並沒有所謂的好壞,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主要是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你可以將他人對你的回饋作為參考,不一定要全盤接收或進行自我調整。
方法二:自我反思
我最常自我反思的形式是通過閱讀以及寫日記。
我較常閱讀的是心靈、職場類的書籍,因為發現往往能從書中看到自己的盲點,同時很快地應用在生活之中。
比如,在《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這本書中,作者提到現代人起床後總是忍不住先滑社群媒體、查看昨晚漏回的訊息、檢查email,等到發現時間已經很晚,才匆忙地準備出門上班。
然而,起床後的那段時間應該被更好地運用,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開啟一天。接著,他開始介紹不同人起床後的習慣,以及作者個人的看法。
其實一開始看到前面,我就發現「這不就是在說我嗎?」,進而產生「那如果我想調整該怎麼做」、「看看其他人都是怎麼做」的想法。
至於寫日記這件事,其實我並不是一個能堅持寫日記的人,一星期中總有那麼幾天會想偷懶。
這邊也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持續寫日記的方法:就算你有幾天沒有寫,還是要若無其事地繼續寫下去,千萬不要連續寫了幾天,結果因為某一天沒有寫,導致再也沒寫日記。
方法三:工具輔佐
前面我們提到的兩個方法都跟「人」有關。
最後,我想提一個比較科學的方法,那就是通過一些工具、測驗來幫助你更了解自己。除了之前介紹過的MBTI 16型人格測驗之外,身邊們的同事也有測過蓋洛普天賦分析(不過這個需要付費,大約台幣1000+左右)。
而最近看到《原則》這本書,裡面的作者也分享了一套他所建立的免費測量工具。測驗結果會總結三種你最接近類型的人(比如:探險家、投資者),以及從各個指標告訴你: how you think, how you engage with others, how you apply yourself。
大家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的工具,也可以每一種都嘗試,來幫助自己做出判斷。
總結
最後,總結一下今天提到的三個方法:
- 從他人獲得反饋:可以找工作中的同事,或是與你相處時間較長家人、朋友尋求他們對你的反饋。
- 通過自我反思:從閱讀書籍與寫日記的方式,來幫助你思考。
- 一些工具:工具像是MBTI、天賦測驗等,可以幫助你釐清自己的性格、適合從事的工作類型。
認識自己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就跟職涯規劃一樣,需要依靠耐心和時間慢慢地摸索。不過我相信通過不斷嘗試,你一定能夠對自己有更多地了解。
祝版主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然後幫我看看有沒有適合的養老院😆補貼一下好咪
PS 在我心裡妳一直都是工作能力最強、最敢挑戰權威的人哇哈哈哈哈請繼續做自己最真實的樣子🌸💓🔥
養老院沒問題!下回如果你再轉職記得再來找我(很快就可以出一個Melody系列了)